用户登录
 /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规章制度 >> 正文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2013-2020)

发布时间:2017-09-30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的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发展方式以数量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升为主、发展路径由规模牵引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全国特别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更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计划目标

   本科生培养质量水平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末,本科生培养质量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个别专业的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目标如下:

   (一)形成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体系、学科知识体系、师资结构和专业培养体系。

   (二)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生培养方案。

   (三)形成完善的教学工作标准体系和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运转有效。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学科体系,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按照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强特色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以经、管学科为主,文、法、理、工、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建设层次,优化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适度提高师资规模,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为本科生培养提供关键支撑。

   (三)调整本科专业结构,优化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按照学校发展定位,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加强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结构调整,优化提升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本科培养方案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本科生分类培养。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少量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定位,设计专有培养方案,在优势学科中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

   (2)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拔少量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设计专有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在优势学科中实施高端应用人才培养。

   (3)特色人才培养。按照学科交叉和突出财经特色的原则,结合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实施双专业或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

   (4)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拓展合作办学领域,按照2+2或3+1的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实现本科(我校)+研究生(国外高校)对接,为学生提高更多出国留学选择。

   (5)“3+1” 应用人才培养。按照学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培养方案,在保持本科培养规格的同时,积极探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开发实践教育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学与产业结合,在部分经管类专业实施“3+1” 应用人才培养,即:本科生前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在校内实习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其中,企(事)业实习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

   2.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跨校学分互认、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基于大类招生的专业自选模式、优秀

   学生转专业制度等。

   3. 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

   以学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提高本科培养的规格,突出应用性,强化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培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优化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探讨并完善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本科培养方案,给学生成长提供多维通道。

   (五)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加强课程规范,完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本科分类培养的要求,结合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加强课程规范,完善不同培养类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2.高标准建设全校课程。完善提升课程建设标准,分期分批进行高标准学校建设。通过“课程(组)+团队”的形式,将课程(组)建设落实到人,实行课程负责人制,积极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3.强化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加大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力度,逐步建设涵盖多个经管类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

   4.完善学分制,扩大选修课程数量,实施课程分级建设,开展课程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5.加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6.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出有社会影响的高水平教材。完善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学校规划教材建设,巩固教材建设基础,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推出有社会影响的高水平教材。

   7.积极开发网上课程,推广网络教学。

   (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加强教学规范,完善课堂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将传授知识、启迪思想、历练方法、素质培养、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校内实践、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完善第一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在语言、写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设计。

   4.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5.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以国家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主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孵化创业成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自律机制。通过分权管理、基层尊重、决策权分级配备、价值实现、物质奖励等方式完善激励制度设计,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真正调动积极性,将激励机制升华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机制,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从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出发,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为基础,通过质量目标设计、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设计、教学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教学质量控制设计等系统设计过程,完善能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3.强化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加强日常教学运行控制。

   四、基本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做到学科育人、科研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管理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向本科教学倾斜。把教授和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及时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二)完善组织结构,优化教学运行机制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提高教师发展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交流和教学能力评价等;健全教师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任(挂)职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行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实时进行知识更新。

   2.完善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调动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各学院教授委员会,积极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在教学建设中的指导和决策作用。

   3.成立学校教学评估中心,负责学校各类评估工作。完善基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积极实施院(部)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发展评估、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教学管理评估等各类评估工作。

   4.成立企业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教学与产业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加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运行效率

   1.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学院自主运作能力。

   2.“学院搭台,教师唱戏”,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讨三学期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教学资源利用率。

   4.完善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完善激励制度设计,激发人才培养的动力

   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制定相应的文件,除常规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获奖外,将下列教育教学成果直接与职称评聘或业绩津贴挂钩:

   1.从事学科建设的成果;

   2.教师从事教学基本建设取得的成果,如: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专业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团队建设(校级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材建设(国家规划教材)等;

   3.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以及获得的奖励;

   4.指导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大赛的成果及奖励;

   5.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学位论文;

   6.教材获奖;

   7.“格力教学奖”等教学专项活动获得的奖励;

   8.教师教学评价结果;

   9.产学研结合相关成果;

   10.其他教育教学相关成果。

   (五)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优良校园文化

   拥有一流教学水平和一流的教风学风是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学校要积极营造“关心教师、关爱学生”的浓厚氛围,强化教育和引导,同时严格管理和规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风学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把教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形成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教风严谨、学风端正的优良校园文化。

   (六)加强投入,完善资金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本科生培养支持力度,通过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五、实施要求

   学校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通过8个子计划进行实施,包括:学科建设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本科专业调整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建设计划、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计划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8个子计划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需要协调进度,统筹安排。学科建设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为长线计划,在整个计划期内实施;本科专业调整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实践教学建设计划在2018年前完成。

   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学校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的总体要求,于2013年3月底前,提出子计划的工作方案,经统筹协调,报学校批准后,牵头实施。各学院依据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和子计划工作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各个子计划的方案审定、协调和控制。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和结项验收,确保学校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顺利实施。